夏季,很多地方的气温在35摄氏度以上,不少青海人适应了青海夏季凉爽的气候,到炎热的外地旅游有可能出现中暑。特别是老年人体内含水量比年轻人低,体温调节能力衰退,再加上老年人对炎热的天气反应度稍慢,不能及时补水时,一些体质较弱的老年人就容易出现受热中暑的现象,一旦在户外中暑晕倒,后果不堪设想。
“中暑程度不同,具有不同的症状表现,出现以下征兆,有可能是轻度中暑的表现。”杨发满教授介绍,口渴、食欲不振、头疼、头晕、多汗、疲乏虚弱、恶心或呕吐、心悸、面色苍白或发红、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都是轻度中暑的表现。
重度中暑可分为热痉挛、热衰竭或热射病。热痉挛是突然发生的活动中或者活动后痛性肌肉痉挛,通常发生在下肢背面的肌肉群,也可以发生在腹部。
热衰竭是由于大量出汗导致体液和体盐丢失过多,常发生在老年人一时未能适应高温环境的人中。症状表现为:大汗、极度口渴、乏力、头痛、恶心呕吐、体温可上升到38摄氏度以上,有明显脱水症状,如心动过速、直立性低血压或晕厥。
热射病是一种致命性急症,患者的体温常常达到41摄氏度以上,并出现皮肤干燥、意识模糊、惊厥、休克等,一些人会出现血压下降、心跳加快。
杨发满教授建议,预防中暑,首先应脱离高温环境,到凉爽通风的地方或者有空调的地方,可用凉毛巾或冰袋降温,并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,可喝一些淡盐水,并抬高双脚。要避免饮用过凉的冰冻饮料,以免造成胃部痉挛。尽量在室内活动,出行应避开正午时段,户外活动应选择在阴凉处,外出时携带仁丹、藿香正气水、风油精等防暑**,适当涂擦防晒剂,使用遮阳伞。婴幼儿、老年人、患有心脏病和高血压等慢性病的人群更易发生危险,应格外予以关注。对于这些高危人群,在高温天气应特别注意,及时观察是否出现中暑征兆。
心脑血管病患者要当心
75岁的张先生患有高血压等慢性病。去年夏天,张先生和老伴去济南看望孙子,家人陪伴两位老人游览了当地的一些景点,没想到在西宁身体状况还不错的张先生突发脑梗塞住进了医院。据杨发满教授介绍,像张先生这样在西宁身体状况还可以,到外地出游后突发心脑血管**的老人有不少,有的老人在当地治疗,有的老人回来后身体不适入院治疗,还有的甚至来不及抢救出现**。
不少心脑血管**患者有这样的误区,认为一年之中夏季血压**,于是就擅自停药或换药。其实不然,夏天同样是心脑血管**的高发期。酷暑时节,天气热、气温高,身体为了散热,会使体表的血管扩张,更多的血液循环到体表,心脏等器官的供血相对就少了。同时,气温升高,心跳、血流速度加快,心肌耗氧量增加。此外,夏季出汗较多,血液黏稠度增大。尤其在桑拿天,更容易发生心脑血管**。
有资料显示,在35℃以上的高温天气,心脑血管****率明显上升。尤其是中老年人,他们的体温调节中枢不敏感,若在温度过低的空调房间与闷热的室外频繁进出,导致身体调节失衡,这些都有可能造成猝死。
夏季,外出旅游时,如何识别心脑血管**的预警症状?首先突然出现血压波动大,尤其伴有头昏眼花、恶心呕吐、头痛;突然出现一侧肢体发麻、无力或活动不灵,或口舌发麻,吐词不清;突然变得沉默寡言,表情淡漠或烦躁不安,或外出迷失方向,或突然昏昏沉沉,总想睡觉;突然出现暂时的视物不清或自觉眼前发黑;突发心慌、胸痛、气短或呼吸困难、胸闷或者胸前难受感突然发生原因不明的跌跤和昏倒等。如果出现上述6条中的任何一条或以上,就要高度警惕心脑血管**的发生,即使症状轻微或短暂发生后自行消失,也要及时到医院专科就诊,以免发生意外。
下一条:青海省乡村旅游推进行动启动
【如果您还没有关注“公司名称”手机网站】